季節感,是一種特別真實的存在,說它真實,是因為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的變化,草木的芳香。
時常與自然親密接觸,看看花開,聽聽鳥鳴,聞聞泥土味道,體味生命的時態,才是有季節感的生活。
過一種有季節感的生活,精神會有愉悅感,在領略萬物的諸般變化中,滋養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應對未知的道路。
01
眼有色彩,感受季節
季節感,是我們的感受中最豐盈、最柔軟的存在。
詩詞里的季節意象,仿佛都是在為季節謳歌。
常到戶外去走走,感知草木的歲華搖落,魚鳥的靈動多姿,心里會盎漾出別樣的情趣:
春天里,叢叢花簇散發撲面的香氣,令人沉醉;
潮熱的夏夜,聽著蛙鳴此起彼伏,心里涌起歡快;
秋日落葉飄飛,霜林盡染,暗生好時節的喟嘆;
冬逢飄雪,頓生詩意的寂寥。
大自然的色彩是這般奇妙,化不開的濃情蜜意在心頭絲絲纏繞。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不明白,當一個人走過一棵樹影婆娑的大樹,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是的,欣逢好花盛開,看著誘人的色彩,頓覺人間值得。年年花開花謝,珍重此時,一刻值千金。
過一種有季節感的生活,在草木山川的深情中給自己一片芳草地;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之余,給自己一帖清涼散,讓身心得到修復。
即使沒有時間到戶外,在家里養上幾盆綠植也是有益身心的。
讓花草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常在花意間流連,既涵養了性情,也溫馨了日子,幸福的感覺不請自來。
02
順應時節,心境從容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對應著物候的變化,各有各的表征,不盡相同。
谷雨的潤、大暑的熱,立秋后的枝葉離披、霜降的寒霜覆蓋,都彰明較著。
俗語說「節氣不饒人」,每個節氣背后自有一番深意,它對應著農時和人們的起居日常,要順應時態,做好該做的事,比如「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當時」。
順勢而為,有節奏地安排好農事,是天地的昭示。
以節氣為導向,到什麼季節就做什麼,登高、打谷、賞月。
讓生活有儀式感,也是對自己的厚愛。
身邊有季節感的朋友是這樣的:陽春三月要到山上看桃花開,端午時掛艾草香包,深秋時節去賞紅葉,雪天里看梅花。
遵循時令,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為節氣鍍上一層光芒,讓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想想看,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體驗人間的溫暑寒涼了?每天步履匆匆,對外界的關注是否變得粗糙麻木了?或者每天只知道日期,忽視了節氣節日的特殊意義?
從山川湖海中汲取林的靜氣、水的浩瀚,讓眼界變得開闊,心胸變得寬廣。和樹、草在一起浸潤久了,人也會變得不俗,有植物的質感。
貼近自然本真,讓質樸的氛圍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束鮮花、一盤野菜,見微知著,在季節的啟示下去體味生命的自在和歡愉。
03
心有歸處,平衡日常
讓心有歸處,對物候保持一種關注的態度,讓身體和心靈和諧發展,平衡一下日常。
我們有時顧及了太多東西,往往錯過了感受季節的過程。
世事無常,不要讓繁雜的事物蒙蔽了雙眼、磨鈍了心。有時候人心需要一點敏感力和感受力,在細微中去發現美,打通和世界的連接點,產生共情。
著名作家肖復興說過: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們瑣碎人生的定海神針。
有忙有閑、有急有緩,生活張弛有度,讓生命處于一種能量守恒的狀態。以平常心應對未來的一切,從花開花落、月盈圓缺中悟得人生的哲理,好好珍惜當下景、眼前人比什麼都重要。
有高光、有低谷,有晴暖、有風雨,都是生命的常態。從自然萬物中長智慧、練心性,在自我平衡、得失兼備中,尋找到生活的藝術,悟得陰陽契合的道理。
讓生命有聲有色,有光影有律動,珍重每一天的光陰,讓日子有滋有味,才是生命的意義。
一年四季分明,我們也應有分明的季節感,在眼里、在心上,對物候風土保持敏感關切的態度,讓它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在季節的啟迪中,在節氣的感召下,尊重生命,珍惜光陰,讓人生多姿多彩。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