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曾经有网友提问:“从小一直缺爱的女生会有哪些特征?”
有心理咨询师回答:“极其反差的人设、讨好他人的倾向、永远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很难接受别人的馈赠、满足于情绪价值、患得患失、不自信、感情情绪化、容易满足。”
这条回答获得了2000多个赞、400多条评论,有很多人表示自己被戳中了。
@当下的力量:“缺爱的女生反映出了千千万万个不合格的父母,长大后很难拥有经营幸福的勇气和智慧。”
@重度失眠患者:“缺爱,没有安全感;自卑,没有朋友;孤独,伤痕累累。”
@一个贫民窟女孩:“有时候会自卑与自负集于一身,在两个极端徘徊。”
@茶语微凉:“我也缺爱,所以我很抗拒别人靠近我,会害怕,而且我也不懂得爱别人。”
@静守己心吧:“每一条都中了,不敢恋爱,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和帮助,总是跟人刻意保持距离。”
我看完觉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于是把相关的截图发到了群里,想不到引起了家长的争议。
有家长说:“现在当父母累死累活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好一点的生活,吃的穿的用的哪样不是父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哪里还会缺爱?缺爱的孩子都是矫情,自己作的!”
有的家长看法却不一样:“爱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心灵的呵护。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
是啊,爱是每个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如果缺乏爱,就会失去方向,止步不前。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的关心、陪伴和回应都有很高的需求。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孩子,一定是不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也可以更加自信、勇敢地迎接学业、事业、恋爱等各方面的挑战。相反,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对于将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愁吃不愁穿,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关爱,也会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脚,没有安全感。
很多父母都想不明白,自己倾尽所有培养孩子,为什么到最后孩子还是“不知满足”,陷入缺爱的沼泽呢?
其实,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本能,但是,如何正确地表达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爱,却需要一定的智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着名的“恒河猴实验”?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哈洛为了求证“有奶便是娘”还是“有爱才是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猴分离,与另外两只“母猴”——一只用铁丝做的“铁丝妈妈”、一只用布料做的“布料妈妈”生活了165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