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閔子騫拜孔子為師。
初到時,他臉色干枯蠟黃;一段時間后,變得神采奕奕。
孔子問其原因。
子騫答道:「因為受到老師的教化,常讀書,通曉許多道理,能辨別是非,遇事心平氣和,臉色自然紅潤起來。」
書,是解憂良藥,渡河之舟。
養成閱讀的習慣,我們在面對生活的困厄與磨難時,可自愈自渡。
《宋史》中記錄了文學家呂祖謙的故事。
呂祖謙年少時,性情急躁,遇事不順便滿心怨氣,經常與他人發生爭執。
後來,他喜歡上讀書,讀到古賢的處世之道時,總會掩卷自思。
《論語·衛靈公》中記錄了孔子的一句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他讀到這里聯想到自己的壞脾氣,如當頭棒喝。
從那以后,每每遇到問題,他就以這句話自勉,心中的急躁之氣總會很快消散。
久而久之,他待人接物變得平和寬厚,人心逐漸歸附。
朱熹曾評價說,一個人只要能像呂祖謙那樣讀書學習,就能改變自己的氣質性情。
就如季羨林在《一生自在》中說:「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讀書能明智,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沉穩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問題。
知名翻譯家李繼宏,成名前有過一段艱難的日子。
那時他剛畢業,換了六七份工作,卻始終不如意。
後來他干脆辭了職,每天窩在狹小的出租屋里,靠寫稿維持生活。
可合作方經常惡意拖欠稿費,他的生活過得很窘迫。
養家的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讓他頭髮大把大把地掉,每天都在焦慮和痛苦中醒來。
後來,朋友給他推薦了尼爾·唐納德·沃爾什的《與神對話》。
花了幾個通宵讀完后,他看到了一種全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
他的思維一下子開闊起來,對諸如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與自己相處……這些問題,有了新的答案。
困擾已久的負面情緒,也突然消失了。
他開始按照書中的方法和觀念去生活,每天認真寫作、潛心翻譯,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白巖松曾說過:
你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苦難會折磨人。 不過書讀多了讀出智慧,總可以好好地,正確地去面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苦難。
遇事束手無策時,必會牽引出許多壞情緒。
但書中蘊有古今智慧,藏有萬千良計,幫我們逃出困局,驅散迷茫。
楊絳先生說:「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
人這一生,苦難是底色。
但閱讀能讓我們在面對人世間一切悲哀時,有著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的素養。
王小波曾談到他去農村插隊的故事。
插隊生活異常艱苦,王小波常常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倍感孤獨。
唯一讓他感到滿足的,是他隨身攜帶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奧維德的《變形記》。
如長夜遇曙光,這本書成為了他生活的救贖。
讓他不會一味抱怨衛生差、伙食差,不再計較在水田里干活有多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