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會感覺到——
有一股莫名的無力感,心情容易低落,生活也沒有干勁。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總是精力充沛、情緒高漲的樣子,或許心里會嘀咕:
Ta們是怎麼做到的?
一方面,向往著對方的狀態,另一方,又覺得無從下手。
如果把人比喻成樹的話,兩種狀態分別就像:一棵茁壯的樹,和一棵枯萎的樹。
這種差異,其實和一個日常很小的習慣有關:
表達需求。
不要小看它,一個人是否善于提需求,會把生活引導向不同的狀態。
「你好,麻煩坐過去一點可以嗎」
前陣子坐捷運,遇到一件很小,卻讓我深思的事。
有一排長椅幾乎要坐滿人了,這時,一位大姐上車,她連續請求3位乘客都「挪一挪」。
「你好,麻煩坐過去一點可以嗎?」她說話面帶微笑,神情也很放松。
對方挪動后,她禮貌地說了聲「謝謝」。
終于,她獲得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到這,故事就講完了。
對,很簡單是吧,可為什麼會讓我深思呢?
我的直接反應是:
換做我(或大部分人),一定都不好意思提出這需求,傾向于自己站著,忍一忍。
這麼說并不是諷刺大姐很過分,相反,我很佩服。
因為她眨眼間就說出口了,整個過程行云流水。
這意味著,她并不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恥,還有能力為之去爭取。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我產生了一個聯想:
在生活中,她或許是一個極其擅長提需求,為自己爭取舒適的人。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嗎?
然而,正是因為它很小,所以可能會在一天里發生很多次。
試想一下:
當一個人,每當有小需求時都大膽提出來,每天都被小小地照顧了數十次。
而另一人,從來都不說出自己的需求,也幾乎從未被別人照顧過。
那麼,TA們的狀態能一樣嗎?
如果,兩人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個1年、10年,又會產生多大的差距呢?
多會提需求,生活就有多舒適
這讓我想起兩個人的故事。
來訪者小張總覺得生活很無力、悶悶不樂,于是來求助。
這天,她講了一件頭疼的事:同居室友的習慣對她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小張作息是很穩定的,習慣在房間安靜地看書,晚上10點半準時睡覺。
相比之下,室友卻很不講究——
經常很晚才回家,每次進門都會弄出很大動靜;
房間里放音樂開很大聲,有時候出門也不記得關。
咨詢里,小張不停地強調著,這些舉動給她造成了多大的困擾。
聽完,我問道:「那你提過你的需求,讓她小聲點嗎?」
小張立馬變得支支吾吾,然后不好意思地搖搖頭。
明明自己很難受了,為什麼不說呢?
她講了很多顧慮:
挺小的一件事,說出來會不會顯得我很矯情?
萬一對方覺得我管太多,兩人吵起來怎麼辦呀?
她會不會認為我對她有成見,然后在別的事上針對我?
于是,她選擇一聲不吭,默默忍受。
與小張相反,好友阿輝是一個非常擅長表達自己需求的人,他個性開朗,也總是充滿活力。
阿輝以前也遇到過很吵的鄰居,每次對方發出刺耳聲響,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去敲門提意見。
并且他不會罵罵咧咧,相反態度很好,就事論事地和對方講清楚噪音對他帶來的困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