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會感覺到——
有一股莫名的無力感,心情容易低落,生活也沒有干勁。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總是精力充沛、情緒高漲的樣子,或許心里會嘀咕:
Ta們是怎麼做到的?
一方面,向往著對方的狀態,另一方,又覺得無從下手。
如果把人比喻成樹的話,兩種狀態分別就像:一棵茁壯的樹,和一棵枯萎的樹。
這種差異,其實和一個日常很小的習慣有關:
表達需求。
不要小看它,一個人是否善于提需求,會把生活引導向不同的狀態。
「你好,麻煩坐過去一點可以嗎」
前陣子坐捷運,遇到一件很小,卻讓我深思的事。
有一排長椅幾乎要坐滿人了,這時,一位大姐上車,她連續請求3位乘客都「挪一挪」。
「你好,麻煩坐過去一點可以嗎?」她說話面帶微笑,神情也很放松。
對方挪動后,她禮貌地說了聲「謝謝」。
終于,她獲得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到這,故事就講完了。
對,很簡單是吧,可為什麼會讓我深思呢?
我的直接反應是:
換做我(或大部分人),一定都不好意思提出這需求,傾向于自己站著,忍一忍。
這麼說并不是諷刺大姐很過分,相反,我很佩服。
因為她眨眼間就說出口了,整個過程行云流水。
這意味著,她并不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恥,還有能力為之去爭取。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我產生了一個聯想:
在生活中,她或許是一個極其擅長提需求,為自己爭取舒適的人。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嗎?
然而,正是因為它很小,所以可能會在一天里發生很多次。
試想一下:
當一個人,每當有小需求時都大膽提出來,每天都被小小地照顧了數十次。
而另一人,從來都不說出自己的需求,也幾乎從未被別人照顧過。
那麼,TA們的狀態能一樣嗎?
如果,兩人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個1年、10年,又會產生多大的差距呢?
多會提需求,生活就有多舒適
這讓我想起兩個人的故事。
來訪者小張總覺得生活很無力、悶悶不樂,于是來求助。
這天,她講了一件頭疼的事:同居室友的習慣對她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小張作息是很穩定的,習慣在房間安靜地看書,晚上10點半準時睡覺。
相比之下,室友卻很不講究——
經常很晚才回家,每次進門都會弄出很大動靜;
房間里放音樂開很大聲,有時候出門也不記得關。
咨詢里,小張不停地強調著,這些舉動給她造成了多大的困擾。
聽完,我問道:「那你提過你的需求,讓她小聲點嗎?」
小張立馬變得支支吾吾,然后不好意思地搖搖頭。
明明自己很難受了,為什麼不說呢?
她講了很多顧慮:
挺小的一件事,說出來會不會顯得我很矯情?
萬一對方覺得我管太多,兩人吵起來怎麼辦呀?
她會不會認為我對她有成見,然后在別的事上針對我?
于是,她選擇一聲不吭,默默忍受。
與小張相反,好友阿輝是一個非常擅長表達自己需求的人,他個性開朗,也總是充滿活力。
阿輝以前也遇到過很吵的鄰居,每次對方發出刺耳聲響,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去敲門提意見。
并且他不會罵罵咧咧,相反態度很好,就事論事地和對方講清楚噪音對他帶來的困擾。
一開始對方不以為意,但在阿輝溫和而堅定的反復提醒之下,鄰居改掉了習慣。
小張和阿輝截然不同的習慣,會影響各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朋友借了錢,但沒有按時還——小張會忍著不說,默默等待對方還錢;
阿輝會直接提醒對方,便能早點拿到錢。
在飯店吃到不新鮮的菜——小張會默默不吃,心情郁悶但不說;
阿輝會叫服務員給自己換一盤。
當工作中被安排了一個高難度任務——小張會自己加班加點強行扛下來;
阿輝則會直接向領導提出,要安排別的人手來協助自己。
誠然,阿輝提出的需求無法100%被滿足,但也總能被滿足一部分。
相反,小張從不提需求,則是100%不會被滿足。
時間久了,兩人的狀態就會不斷拉開差距,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表層來看,比較直觀的就是生活舒適度上的區別。
阿輝由于善于提需求,所以他時時刻刻都在為自己爭取舒適的空間,讓自己心情愉悅。
相反,當小張遇到那些不舒適的人和事,只會默默忍受,這使得她常常悶悶不樂。
而更加深層的區別,就是兩人生命狀態的不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茁壯的生活VS枯萎的生活
人的行為,會影響的我們對待生活的底層態度。
阿輝每天大量地提需求,同時也見證了自己的部分需求被滿足。
時間長了,在心底里就會形成一個觀念:
我是有能力去改變現狀的,即使遇到有難度的事情,我也有信心去面對。
因此,他平時會顯得精力充沛,情緒飽滿。
相反,小張習慣把自己的需求都壓在心底,不嘗試去表達。
時間久了,則會形成一個消極的觀念:
對于現實里發生的一切,我都無法去撼動,只能默默承受。
仿佛世界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樣的想法一旦形成,人自然就會變得更加無力。
看到這,你或許會吃驚。
為什麼看似小小的一個需求,影響會這麼大呢?
因為在心理學中——
一個需求,代表的是人內心的渴望,是一份「精神生命」。
如果它被看見、被表達、被滿足,就代表這個精神生命「活出來了」。
相反,像小張這樣,一直壓抑自己的需求,這股精神生命便「死掉」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個畫面:人的成長像一棵樹。
每一個需求,就像是一根樹枝本能想往外生長的動力。
當需求被壓抑下來,好比給這棵樹套上了一個玻璃罩,原本要向外生長的力量,在碰到玻璃后被堵了回來。
即使生長了很久,這棵樹也無法突破罩子,只能蜷縮地活著。
它無法收更多的養分,無法長出健康的根莖,也會慢慢走向枯萎。
因此,長期壓抑自己需求的人,也會變得內心虛弱,情緒低落,難以面對挑戰。
既然知道了提需求如此重要,這時我們不禁要問:
到底是什麼阻礙著我們表達需求?
又該如何提升表達需求的能力呢?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敢「提需求」的背后,
是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
生活中,很多不擅長提需求的人都和小張相似,TA們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
擔心對方不答應,擔心顯得自己不好,擔心打擾到別人,擔心引起沖突......
看起來,是這些原因使人不敢開口。
然而,這些都是表象,真正根源在于:
未能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
一個人之所以在提需求時會猶豫,暗示著TA心底里有一個信念: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別人的感受才更重要。
因此,像小張明明已經被噪音困擾,但由于她不夠尊重自己的感受,便會質疑需求是不合理的——擔心「我是不是太矯情」,「需求會不會很過分」。
同時,她對別人的感受會明顯更加在意,所以會害怕對方生氣、不開心。
相比之下,阿輝由于充分尊重自己的感覺,當他感到樓上吵到自己時,便能坦然地講出自己的需求。
因此,當我們了解了上面的原理,就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法來練習,來提升自己「提需求」的能力:
①承認感受,接納需求
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是緊密相關的。
坐在捷運感覺到累,于是產生「想獲得座位」的需求;
聽到噪音感覺到煩,于是產生「想對方安靜」的需求;
不要懷疑自己的感覺,而是去承認它,然后告訴自己:
是的,我確實感覺到不適,我會有需求是正常的,我得把它說出來。
②「把需求說清楚」便是成功
很多人不敢提需求,是因為無形中認為「我說出需求,要讓別人答應」才算成功。
這其實是非常理想化的目標。
別人是否答應,是無法可控制的。
我們能把控的,就是「把需求說清楚」,當做到這一點時,就已經是邁出了成功的一小步,可以好好地認可自己。
③試著多堅持一個回合
提需求是一個「回合制」的互動,像討價還價一樣,標價100,你想要80,然后老闆拒絕。
這樣的「一來一回」,就是一個回合。
不擅長提需求的人,容易一回合下來就泄氣了。
但我依然建議你多堅持一下,就像阿輝一開始讓鄰居安靜,對方也是不理解,有的需求,需要多提幾次,才能見效。
④尊重拒絕,但不要「替對方拒絕」
看到前面的方法,你或許會擔心:不停地提需求,會不會顯得我很無賴?
我們可以遵循一個立場:提需求時,大膽表達,若遭拒絕,尊重對方。
這時結合第3點,就需要自己定一個規則,比如:
對于普通的需求,我堅持表達3個回合,若對方還是拒絕,我就接受;
對于比較重要的需求,則堅持5個回合,再接受結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萬萬不可替對方拒絕。
像小張剛打算和室友說「麻煩你小聲點」,轉念就心里面就想「算了,她一定不會答應的」。
這樣的話,就會錯過了爭取的機會。
我們可以接受拒絕,但要是從對方口中說出的拒絕,而不是內心戲里的。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學習提需求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一開始或許會有難度,但它依然值得你去做。
文學家杜伽爾曾說:
生活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渴望,渴望不斷上升,變得更偉大而高貴。
你應當像那生機勃勃的樹,朝著天空生長,向著太陽延伸枝葉,去展露需求,活得茁壯。
因為,那是生命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