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戲中意,再看已是戲中人。
多讀幾次《三國演義》,就會發現書里的人物,不僅功夫了得、智慧超群,還把人性展示得淋漓盡致。
學者易中天如是點評:「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
天下分分合合,到處烽煙四起,人要生存下去,有難度,也有辦法。
因而,從書里,我們能夠找到很多保命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看清自己。
01看清實力:力微休負重。
徐庶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年輕氣盛,愛打抱不平。
他幫人報仇,導致了牢獄之災。
逃脫牢獄,他改頭換面,還棄武從文。
經過努力學習,加上司馬徽的點撥,他成為了劉備的軍師。劉備稱他有「王佐之才」。
徐庶說:「我不怎麼樣,諸葛亮才是天下奇才。」
當劉備有了諸葛亮這位下屬之后,徐庶的光環就暗淡下去了,并且因為曹操挾持了其母親,導致他改投曹軍。
后人寫下一句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心系劉備」?不盡然是這樣的,從現實來分析,就會發現的高明之處,不是才高八斗,而是「有自知之明」。
諸葛亮比他厲害,因而他持續跟隨劉備,難以出頭了;他到了曹軍,周圍人才濟濟,他說話分量不足,不如閉嘴。
明代作家馮夢龍說過:「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一個人只能挑起一百斤的東西,但是他不自量力,要挑戰兩百斤的重擔,顯然是要傷害自己的身體;還會留下笑柄,戳傷自己的心靈。
有多大本事,就辦多大事情,若不然,就放棄好了。或者,默默蓄力,等自己有了強大的力量之后,再去承擔對應的事情。
現在的社會,很多年輕人,動不動就朝著「大老闆、高層管理」等位置出發,結果因為無法把握一切,血本無歸。
倒是那些從底層慢慢往上走的人,積累了經驗,熬過了低谷,還能厚積薄發。
身體的承載力、智慧的多少、手里的資本,認真掂量,就能找到最佳位置,從而能力和夢想,相得益彰。
02看清度量:量小非君子。
張飛,一出場就顯得小氣。
他本是屠夫,用一口井,來為豬肉保鮮,還在井口放了大石頭,寫上「誰能搬走石頭,可以拿走一塊肉」。
關羽走過來,搬走石頭,拿走一塊肉。
張飛氣不打一處來,要找關羽拼命:「我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待我去找他算賬去。」
還好,劉備從中周旋,讓張飛及時悔悟,還促成了桃園三結義的大事。
可悲的是,張飛帶兵打仗時,動不動就生氣,還打罵下屬。劉備提出忠告:「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后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最終,張飛被手下張達﹑范強謀害,落得一聲嘆息。
可是周瑜和王朗,就沒有張飛這麼幸運了。
諸葛亮三氣周瑜,導致周瑜走了,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王朗被諸葛亮氣得從馬上跌落,撞死于馬下。
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看看自己的肚量,到底有多大?能容下誰?若是身邊的人,你都容不下,動不動就遷怒于人,說明問題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自己不行。
肚量大小,其實是一個人的格局大小。
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大事、一生無憂的人,都能高瞻遠矚,不計較雞毛蒜皮的瑣事,不隨便與人動火。
人啊,因為容不下別人,因此與別人結仇,總是做針鋒相對的事情。這是彼此傷害的征兆,不能舍去的話,就會傷害到生命。
得饒人處且饒人。對于別人的小錯誤,各種謾罵,你能放下,表面上是別人得了好處,其實是自己的境界提升了,活得心寬體胖。
03看清社交:獨自莫憑欄。
關羽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能夠千里走單騎。
劉備真正占據蜀地之后,安排關羽獨自鎮守荊州。
荊州和曹魏、東吳毗鄰,位置很重要,也被人虎視眈眈。
東吳的孫權,派魯肅來討要荊州。經過幾次磋商,都沒有效果,關羽還來了一次「單刀赴會」,讓魯肅聞風喪膽。
事實證明,關羽獨自一人,無法面對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他最后敗走麥城。
書里說:「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
當時,蜀國的謀臣廖立給關羽點評:「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
老一輩的人,常常提醒我們:「獨自莫憑欄,二人不看井。」
一個人不要去憑欄遠望,因為你不知道腳下是否有風險,是不是有人在暗處,忽然冒出來,會在背后推你到萬丈深淵。
盲目突出個人的英勇,但是不能調動周圍的人幫助你,那就會出現「槍打出頭鳥」的問題,從而被人傷害。
人要降低姿態,把自己當成群眾,并且加入群眾,才能知道社交的狀況如何,人際關系的大環境如何,從而避免「獨行」的風險。
人不要被人群迷茫,但是不要脫離群眾。真正厲害的人,是善于匯智匯力的,還能借力使力。
04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要想贏得未來,第一步就是看清自己,而不是盯著別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尋找位置,戰勝對手,處理好人際關系,就能內方外圓。
要明白,看清別人是本能,看清自己是本事。
這個世界,屬于那些身體強壯的人,還屬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人。
人在社會的夾縫中尋找機遇,也在左右夾擊中生存,千萬別高估了自己,也別瞧不起自己。
看清自己,和社會握手言和,總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