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今年62歲,已經退休,前幾年身體一直很好,沒什麼毛病,但今年卻老感覺身體不舒服,特別是老覺得骨頭關節酸痛,不得勁兒。
去醫院一查,發現原來是鈣攝入量不足,骨密度低,骨質疏松了。李叔擔心自己情況越來越嚴重,就上網搜索補鈣方法,買了好幾箱牛奶和昂貴的鈣片,每天可以說是把這些東西當飯吃。
李叔希望自己能趕快補好鈣,骨頭才硬朗。然而,就這樣補鈣不到三個月時間,某天中午李叔剛吃完飯,突然感覺右下腹部劇烈疼痛,疼得臉色發白,冷汗直流,老伴兒趕緊將他送到醫院,一拍片子,結果竟是腎結石!
醫生了解到李叔對補鈣的「狂熱」后,提醒他,導致腎結石形成的罪魁禍首可能就是這整天補的「鈣」。
根據最新的全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上升至32.0%,女性的患病率為51.6%,男性為10.7%。
根據這些流行病學數據的估算,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的患病人數約為9000萬,其中女性約占7000萬。
老年骨質疏松癥可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種疾病往往在早期沒有癥狀,但可導致嚴重的身體疼痛、行動受限、失去獨立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獨立性構成了重大威脅。
出于對自身骨骼健康的考慮,不少老人都會去買鈣片吃,那市面上的鈣片到底靠不靠譜呢?2023年1月,國家及省級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鈣片產品進行了質量抽檢,結果發現了共計35批次的不合格鈣片產品。
不合格的鈣片產品主要涉及了多個指標,包括礦物質、維生素、微生物、重量、防腐劑和人工色素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不足,共發現了22次不合格,占不合格比例超過一半,達到了62.
9%。
許多鈣片產品屬于綜合型,即它們不僅含有鈣,還添加了其他礦物質或維生素,如鐵、鋅、硒、維生素A、D、C等,以滿足消費者的多種營養需求。
然而,這些產品的不合格主要是因為實際檢出的營養成分量低于宣稱的添加量。
除了營養問題,一些鈣片產品還存在安全性方面的問題。例如,某品牌的鈣氨基酸口服液,其防腐劑含量超標了311倍;而另一品牌的咀嚼片則總砷含量超標4倍。
這種砷超標問題可能源自食物中的砷污染,其中砷可以對人體造成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皮膚損害、發育毒性、神經毒性、糖尿病等。
此外,某品牌的鈣鐵鋅氨基酸口服液菌落總數超標(100CFU/mL)近2000倍!
總的來說,這些抽檢結果表明,一些鈣片產品存在營養成分不足和安全性問題,這可能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很多老年人在服用鈣片時,都會糾結是飯前吃還是飯后吃的問題。通常情況下,藥師們會建議將鈣片隨餐一起服用。因為進食時,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加快,有助于促進鈣片的分解和吸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