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曾仕強說,之所以每個人生來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惡習,就是需要你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改掉的。
改掉惡習,仍是最好的人。《左傳》有言:「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曾國藩是一個善于自省的人,他跟所有人一樣,身上也有很多的惡習。心浮氣躁、不愛學習、待人傲慢,更致命的是還極其好色。可以說我們當代年輕人身上的毛病,他一樣不落,樣樣都沾。
對待惡習,曾國用兩個方法來自省。一個是記日記,他說「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于書,以便觸目克治」。另一個是慎獨,他認為「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
對于寫日記一項,曾國藩立志「誓終身不間斷也」,懂得通過記日記來反省惡習的他,人生路一直都很順利。
改掉浮躁的惡習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眾多的東西要動,而「浮」的意思是「漂流」。
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眾多的東西要動,而又沒有地方可以讓他們落腳,因此到處飄蕩不得安心」。
浮躁的人就像房頂上生長著的野草,植株高根底淺,無法抵御風雨的襲擾。現在的年輕人,甚至是一些中年人,他們做事常常感情用事,不考慮后果,這便是浮躁的表現。
年輕的曾國藩在修行上功夫不深。他到了京城后,面對繁華的北京城,內心受不住煎熬,常常在夜晚降臨時,與老鄉同學一起吃喝玩樂。他父親知道后,寫信勸導他。
曾國藩在父親的指責下,開始反省自己,他把自己的惡習記在日記里,并常常察看是否改掉了。他還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其中有一條是「夜不出門」。
他的「日課十二條」里,還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靜坐」,每日不拘時間,靜坐一會,體會極靜時「生陽來復之仁心」,內心里踏實安穩,如鼎鎮住一般。
現在我們很多的人,在空閑時間里,都喜歡拿出手機來消磨時間,很少能夠靜下心來反省自己,所以很難察覺到自己的惡習。
因此,我們不妨學學曾國藩,每天都靜坐一會兒,體會在極靜狀態下內心的真實想法。常懷察己心,人生路上多一份保障。
改掉傲慢的惡習
曾國藩早年很浮躁,可以說是心高氣傲。他30歲就進入了翰林院,并且仗著自己受皇帝提拔,又拜師軍機大臣——穆彰阿,因此他把鼻子翹得高高的。
儒學出身的曾國藩,更是在心底里瞧不起朝中的達官顯貴們,常對他們擺出一副「高己卑人」的心態,無論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在情在理。
他的老鄉同學和朋友發覺了他的「傲慢」,經常在私底下勸他這樣做會得罪人的,一旦得罪位高權重的人,他的官帽就不保了。
一開始曾國藩還約束著自己,但是當他官越做越大的時候,他的「傲慢」心又生出來了。
曾國藩回到湘鄉老家創辦團練時,是吏部左侍郎的官職。因團練搞得不錯,朝廷賞給了他巡撫的官職,這個官職很大,一切地方官都要聽從巡撫的調遣。
人一旦權大了,就開始飄了,曾國藩也一樣。
他不顧一切的想把湘軍做大做強,于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軍制,改革觸動了地方官員的飯碗,這下地方官不干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